王利新
长途飞行,当心深静脉血栓形成
2015-6-1已阅读134次

今年3月医学界的权威杂志——英国《新英格兰》杂志证实:长途飞行容易得深静脉血栓。说起对一现象的认识,还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早在1968年,同样是医学界的大牌杂志――《柳叶刀》杂志首先提出:长途飞行如果座椅空间不足,容易得心血管疾病,1985年,该杂志正式提出长途飞行易患经济舱综合症,之后又有较多研究试图证实长途飞行经济舱综合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当时所谓的经济舱综合症就是指深静脉血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王利新

要更好地了解这些信息,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人体的静脉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两个系统,平常我们能看到的“青筋”即是浅静脉,而深静脉之所以形容为“深”就是因为它所处位置较深,通常位于肌肉之间,不能通过肉眼看到。深浅两静脉系统的作用就是将组织利用后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形象的说,两者就像人体的下水道。其中,深静脉系统的作用远大于浅静脉系统。深静脉血栓就是深静脉内的血液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在所有的静脉中,人体双腿的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又会有什么后果呢?

血栓形成后,血液不能有效回流,就像下水道堵塞,污水不能排出,造成堵塞远处血液淤积、肢体肿胀;不通则痛,肿胀的肢体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下地行走时则更加明显。血栓堵塞血管后果固然严重,但更可怕的是血栓脱落。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途径: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最终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栓塞可能只造成部分肺叶缺血,但其实就像点燃了弹药库中的一颗炸弹一样,爆炸接二连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往往会要了患者的命。

那么,为何长途飞行就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呢?

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三大元凶是:血液高凝、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长途飞行中,机舱中缺氧、反复循环的空气、疲劳时又忘了饮水……这些因素都使得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很多乘客一上飞机,就习惯于在座位上静坐休息或者干脆睡觉,缺乏运动使得血液流动减慢,种种因素相互作用,血液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而航空公司为了安排最多的座椅,经济舱座位前后的距离非常狭小,客观上限制了乘客的运动,使得乘坐经济舱的乘客最容易得深静脉血栓,因此,历史上就称这种在长途飞行中发生的疾病为经济舱综合症。但这绝不意味着头等舱中的旅客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容易得血栓。有一项调查发现:对普通乘客而言,飞行时间在3至4小时以上就可能发生肺栓塞;飞行时间越长,乘客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就越高。而孕妇、口服避孕药者、高血粘度者等旅客血液本身就处于一种高凝状态,更容易受到病魔的青睐。

 

对于航空公司,要求他们升高成本增加座椅之间的距离显然很难实现。对于乘客,很少会有人愿意为升舱而多掏腰包。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确实有效的避免血栓发生呢?

1.        旅行时衣着及鞋袜要宽松,这样有助于血液循环。

2.        座位下不要塞满行李,让腿部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3.        每隔一段时间要起来走一走,经常做腿部及全身活动。

4.        旅行时,不要抽烟;不要在飞机上引用酒精饮料,烟和酒精都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5.        睡眠要保持一个舒适的状态,不要两腿交叉,不要身体紧缩,因为这样会对血液系统形成挤压。

6.        多喝水,因为飞机上的环境非常干燥,水能使血液稀释,有效避免血栓形成。

7.        本身处于高凝状态的旅客,旅行前应向医生咨询是否适合旅行,或应采取什么特殊预防措施,如穿长弹力袜、口服抗凝药等。

应该避免的误区

1.长途旅行,不坐飞机,就能安然无恙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长途旅行,不坐飞机,一样会得深静脉血栓,只不过危险程度稍低而已。当火车汽车人员拥挤、座位狭窄时,乘客也往往处于一种缺乏活动的状态,这在逢年过节时尤其明显,能有一席之地得以坐下已经是非常不易了,更不奢望有活动空间了。拥挤的车厢、污浊的空气、缺水的血液再加上缺乏运动,火车、汽车之旅同样易得深静脉血栓。目前,已有专家提出,应该改“经济舱综合症”为“旅行者综合症”。

2服了阿司匹林,就能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是家喻户晓的药物,因能有效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大名鼎鼎。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只对预防动脉血栓有效,对静脉血栓,却是束手无策。因此乘客切莫因旅行时吃了阿司匹林而疏忽大意。

 

Copyright © 1999-2014        医院在线
免责声明:邻医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