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光
先天性心脏病最佳治疗方式与时机选择
2015-6-6已阅读136次

先天性心脏病最佳治疗方式与时机选择

    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先心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300万人群中房间隔缺损(ASD)45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主动脉缩窄(CoA)10例,其他45例,卵圆孔未闭(PFO)500例。我国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现有400万先心病患者,多数为儿童,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高达15~2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王琦光

绝大多数先心病可完全治愈,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的先心病可以采用介入方式进行治疗。目前我国每年开展先心病外科手术约6万例,先心介入手术2万例, 有600余家医院开展,120家医院独立开展。2008年国内18家医学中心统计,已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36072例,其中PDA封堵术10580例,ASD封堵术10059例,VSD封堵术9660例,总成功率92.3~99.6%,并发症1.97%~4.45%,病死率≤0.11%。因此明确先心病的分型与诊断,掌握各种先心病最佳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心血管及儿科医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先天性心脏病按血流动力学分为左向右分流型、右向左分流型和出口梗阻型三种类型。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最佳手术时机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最佳手术时机:VSD 2~3岁,PDA 3月~5岁,ASD3~5岁,部分房室隔缺损大于5岁,完全房室隔缺损2~3月,反复发生充血性心衰伴2种以上畸形并PH者应在生后6个月内手术。

1.动脉导管未闭  发病率占先心病的15%~21%,女性是男性2倍,早产儿发病率明显增加。对于体重≥3kg,内径1~15mm的各种类型PDA,均可采用介入治疗;尤其血管壁钙化明显年龄大于30岁的成人,开胸手术易出现出血、残余漏、动脉瘤等并发症,介入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2.房间隔缺损  占儿童先心病10%,占成人先心病21.7 %~24.6%,生后1岁以内自然闭合占55%。女性与男性比为2~3:1,女性多在妊娠期发现,不手术者幸存至40~50岁者<50%,每年死亡率约6%。无合并畸形和肺动脉高压,年龄>3岁,约80%的继发孔型ASD可行介入治疗,静脉窦型(上腔或下腔型),原发孔型,缺损巨大边缘不好者则需手术治疗。

3.室间隔缺损 发病率占先心病20%~30%,每年约有3~5万患儿出生

VSD,婴儿期自然闭合率约30%,至成人完全闭合率可达60~70%。VSD分为膜部(包括单纯膜部,三尖瓣隔瓣下型,膜周型),漏斗部(包括干下型、嵴内型),肌部三种类型,肌部、膜部、心肌梗塞后VSD和VSD修补术后残余漏可考虑行介入治疗,其他类型或缺损大的患者则需行手术治疗。 

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最佳手术时机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1.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发病率为0.2‰~0.3‰,男女患病比为2~4:1,若不治疗,1个月内死亡率达51.6%,1岁内死亡率达89%。对于TGA合并不同畸形其手术时机也不同:(1)室间隔完整患者应于生后2周内行外科手术治疗;(2)伴VSD患儿,应于生后3个月内(2m或1m内)行外科手术治疗;(3)伴VSD合并左室流出道窄(无PS、DORV、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应于 3~4月内(包括2m或1m内)行外科手术治疗;(4)伴PAH合并主肺侧支(MACAS)者应于生后4~6m行外科手术治疗。

2.纠正性大动脉转位  伴VSD无PS患儿应于生后6月内行外科手术治疗;有PS、DORV、伴或不伴VSD的患儿应于生后2~3岁行外科手术治疗。

3.法洛四联症 有缺氧发作者应于婴儿期行手术矫正;症状轻无缺氧发作者可于2~3岁行外科手术治疗;

4.法洛三联症 一经诊断均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5.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  约占先心病的0.71%~3.1%,如不治疗,85%半年内死亡,外科术后一年内死亡率52%,应尽早行射频打孔并球囊扩张术。

6.右室双出口 (1)Taussig-Bing应于生后3~6月行手术治疗;(2)伴PAH者应于生后6~12月行手术治疗;(3)伴PS者可于4~5y行手术治疗;

    7.永存动脉干 (1)无肺窄者应于生后2~3月行手术治疗;(2)有肺窄或肺血管阻力<80 kPa.s/(L.m2),应在1岁内行外科手术治疗;

8.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1)有阻塞或心衰者应在1岁内行手术治疗;(2)无阻塞或心衰者应在5岁以内行手术治疗;

(三)出口梗阻型先天性心脏病

1.肺动脉瓣狭窄(PS) (1)重度PS一经诊断即应行经皮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PV);(2)一般于2~5岁行PBPV或心内矫治术;(3)PBPV适应证:①单纯 PS, PVPG >30 mmHg;②PS同时合并可介入治疗的其他心脏畸形;③TOF的过渡性治疗;④外科手术后或PBPV术后再狭窄者;

2.主动脉瓣狭窄(AS) (1)具备下述一项者需考虑行经皮主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AV)或外科手术治疗。①婴儿期充血性心衰;②有心绞痛或昏厥;③心电图左室肥厚伴劳损;④跨瓣压差>60mmHg;⑤瓣口有效面积指数<0.8cm2;(2)经皮主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适应证:①瓣膜活动良好,无明显瓣膜发育不良;②跨瓣压差>50mmHg,无或轻度主动脉瓣返流者;

对于胎儿期间发现AS患者,可考虑行胎儿PBAV。截至2009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共实施71例胎儿PBAV, 56例获得技术上成功,其中50例胎儿存活。成功胎儿中,20例(36%)达到双心室循环,15例手术失败的胎儿中,仅1例(7%)达到双心室循环,虽然技术上可行,但还须深入研究,精选适合接受介入治疗的胎儿。  

3.主动脉缩窄  (1)单纯缩窄可于 4~8岁行手术治疗;(2)婴幼儿症状严重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主动脉缩窄支架试验(COAST)由12所医院参与,评价美国裸金属支架和覆膜支架(NuMED)的功效和安全性,截至目前共纳入25例患者,13例原发性CoA,12例术后再狭窄,平均年龄15岁,平均体重67 kg。未出现介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缩窄处压差从术前29 mmHg降至术后1.6 mmHg,最小缩窄直径从术前0.8 cm增至术后1.4 cm,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令人鼓舞,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待检验。

对于先心病,应尽早明确诊断,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避免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导致患儿不能进行治疗。

Copyright © 1999-2014        医院在线
免责声明:邻医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