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一些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影响,使人类的生殖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造成不育症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进而影响到家庭和谐与稳定。而少精子症、弱精子症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据国内有关研究报道其发病率大约在26%左右。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少精症、弱精子症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因而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使医生和患者均感到失望。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性学科申树林
传统中医学虽无少精症、弱精子症病名,它相当于中医古文专著中的“无子”、“绝育”,“求子”,“精液清冷”等范畴。主要病因病机有禀赋不足、精气虚弱,房劳过度、精亏血竭,痰浊淤络、精道不通,情志不遂、肝经郁滞,湿热内蕴、耗伤精血等。在临床辨证方面,一般将其分为肾阴亏虚,肾阳不足,气血两虚,湿热下注,痰瘀內结,肝郁气滞六型。然而,这样看似简洁明了的分型,在临床治疗中却不以为然,而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患者,甚至部分医生,一发现不育症就片面地认为是肾虚,便服用诸如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之类的中草药或成药,而收效甚微。究其因主要在于没有从整体、宏观角度把握少精症、弱精子症病机和证型的复杂性,没有认识到肾虚有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之别,更何况单纯肾虚非常少见,往往出现肾阴虚阳亢、肾阳虚阴盛或肾精亏虚,同时还兼夹湿热内阻、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等等,因而任何单纯补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注定是延误时间和枉费金钱。
申博士在长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积极探索,善于总结,凝练出治疗少、弱精子症的辨证原则和治疗思路,即“二原则,一中心三结合模式” 。所谓的“两原则”一是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原则,即在收集资料和分析病情时将体征、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归纳和总结,辨别出是实证或是虚证,或虚实并见等,然后再将证与病名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分析过程,得出病名和证型,如弱精子症―肾阳虚兼湿热内阻型;二是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即将现代医学的精液检验和传统中医学的八纲辨证联系起来,如精液分行提示弱精子症,也就是精子的运动活力差。根据中医理论阳主动、阴主静,气属阳、精属阴,这就隐含着弱精症属于阳虚、气虚范畴,治疗时应该温阳补气。对于男性科医生而言,这一辨证原则往往在遇到无证可辨的困境时尤为重要,临床用之多有应验。“一中心三结合模式”是指在治疗少、弱精子症时,坚持以补肾益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和补气养血。这一思想主要是基于中医肾藏精、主生殖理论,少、弱精子症的治疗应从肾着手,根据病情采用生精补髓法、温肾壮阳法、滋阴降火法、阴阳双补法等等。但是,要牢记前面所提到的单纯虚证或实证比较少见,临床常见到的是虚实交错、寒热夹杂等,所以要配合活血、清热利湿、补气养血等法,这样就可解决错综复杂的证型兼夹问题。综上所述,依据“二原则,一中心三结合模式”将少、弱精子症的辨证和治疗系统化、条理化,临床应用,多有应验。
2008年10月,38岁的刘某,婚后2年余未育,精液常规检查提示精子密度正常,其中a级精子为零,b级精子6%,其余检查均正常,诊断为弱精子症,经申博士辨证分析认为属于肾阳、肾精亏虚,施以温肾壮阳、生精益气的中药治疗,1个月后复查精液a级精子上升到12%,b级精子上升到18%,连续3个月后精液检查完全正常,如今刘某的妻子已怀孕3个多月。
申博士在次提醒广大男性朋友,生育问题既是家庭生活的重要事情,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关键所在,因而如果条件许可应尽量早生育、早检查,不要等到30多岁或40岁时大龄时才决定生育的事。如果这样,至少有两个缺陷:一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精子的质量会有不同程度下降,如果再患一些诸如附睾炎和睾丸炎之类的疾病,情况更糟糕;二是男性精子的生成需要很长时间,这就决定了男性不育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大龄不育男性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最终使部分男性失去拥有亲代子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