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前
脂肪抽吸与体型雕塑--历史与现状
2015-4-28已阅读54次

体形是魅力的象征,构成体形的三大基础为骨骼的发育、肌肉的形态和脂肪积累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形在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丰满的前胸和膨胀的腹部。体形塑形的基本基础是身体脂肪分布的变化,如某些区域过多而其他区域则缺乏,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布不断变化。因此体形塑形应该是重新调整脂肪分布的过程。

据美国ASAPS官网2012年3月报道,2011年在美国共完成手术和非手术美容治疗9,000,000余项,较2010年增加1%,手术和非手术美容分别占治疗总收入的63%和37%,其中吸脂治疗增加最为显著(13%)。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殷国前
     在报告中显示,排在前五位的手术美容项目:吸脂(325,332例),隆乳(316,848例),腹壁成形术(149,410例),睑成形术(147,540例),乳房提升术(127,054例)。女性患者进行了近840万项手术,占总人数的91%,她们进行的手术治疗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隆乳、吸脂、腹壁塑形。而男性患者有近80万手术,占总数的9%,他们比较亲睐的前三位手术项目为:吸脂、鼻成形术、睑成形术。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的大量摄入,加之人类劳动、活动逐渐由机器操作替代,致使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因此,在我国超重和肥胖者越来越多,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吸脂塑形将会在中国的整形美容项目中攀升到第一位。

随着医学各领域的发展,用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形体美的医学手段日趋成熟。目前形体雕塑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典的皮下脂肪切除术与脂肪抽吸术,吸脂技术近三十余年在吸脂机和器械上不断有所改变,而在此基础上改良的手术方法也层出不穷。

早在1890年,法国的Demars和Marx在修复一例巨大脐疝时,成功的切除了腹壁的皮肤和脂肪,此手术被人成为皮下脂肪切除术。在而后的整个20世纪,腹壁皮下脂肪切除术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并出现了众多改良型切口。到了微创技术较为成熟的当代,内镜技术已是小范围的腹壁整形手术的重要手段。

20世纪20年代,法国医师Dujarrier用刮匙从膝部刮除膝部脂肪组织,最终因感染血管损伤造成受术者被截肢。虽然手术是失败的,但其对脂肪抽吸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976年,美国人 Arpad 和 Giorgio Fischer 使用连接负压吸引器的中空钝头套管进行皮下脂肪抽吸。1977 年,法国整形外科医师 Illouz用低渗盐水和透明质酸进行局部脂肪组织注射后用钝头套管吸出脂肪以减少损伤和出血。1978年,Kesselring将刮除技术与负压吸引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新的去脂减肥方法——负压吸脂(Suction- Assisted  Lipoplasty,SAL)。1987年脂肪抽吸技术传到我国,由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率先开展,手术操作者有韩秉公和周兴亮等,并于1988报告了102例的经验,其减肥效果和塑形的安全效果良好,其后各大医院相继开展此项技术。

传统负压吸脂术主要在全身麻醉或脊膜外麻醉下,用连接于负压吸引设备的不同直径不同形状的套管对脂肪组织进行破坏松解进而将其吸出。利用电动负压吸引器吸脂,不但费力,在吸除脂肪细胞的同时还将较多的皮血管神经末梢一起破坏,易出血形成血肿,术后皮肤易出现凹凸不平,麻木等并发症。为解决传统负压吸脂术的并发症,1987年Klein首先提出了应用大量含有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的液体注入到抽吸部位,即肿胀局麻技术。自肿胀技术应用以来,负压吸脂术由损伤大出血多并发症高转变为局部麻醉且作用时间长、止痛效果好、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低的优点为广大的整形美容外科医师所接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吸脂技术。临床实践已证明纤细、钝头的套管对组织的机械损伤小;粗大、尖头套管对组织的损伤大;在实际的操作中可根据脂肪组织的情况选用不同口径类型的套管。

目前常用的浸润液的基本成分为: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利多卡因、盐酸肾上腺素和(或)碳酸氢钠。在肿胀吸脂术中利多卡因最大使用剂量为 55mg/kg,无数病例已证实在肿胀吸脂术中对于患者是安全的。在负压吸脂中为了减少死亡率,肿胀麻醉应避免与全身麻醉一起使用。

注射器法脂肪抽吸术是意大利整形外科医师Geoge Fisoher 创始1974 年,成熟于20世纪 90 年代,相对电动负压脂肪抽吸术器械更简单,操作更方便。注射器抽吸作用和机器一样,当抽出注射器管芯后形成真空,相比之下注射器没有死腔或死腔很少因此临床应用更广泛。结合肿胀技术注射器法脂肪抽吸术使面颈部脂肪抽吸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已经成为改善面部轮廓和面部年轻化的整形方法之一,注射器吸脂后的脂肪可被利用进行自体脂肪移植,因此常被联合应用于其他面部美容手术。注射器法脂肪抽吸术虽然有以上等优点,但因吸脂速度慢,吸脂不彻底而影响其效果,仅适用于颌颈上臂等暴露部位小范围吸脂。

1992年意大利Zocchi首先应用超声波吸脂技术超声辅助吸脂(Ultrasound- Assisted  Liposuction, UAL)。超声吸脂器由超声发动器、超声传感器、连接线及钛金属探头组成。超声辅助吸脂超声去脂设备是通过压电晶体将电能转化为机械振动,然后通过钛金属探头将振动放大并将其传至脂肪组织,使脂肪组织内的流体压力发生交替性的膨胀或收缩,引起“空穴”效应,使细胞膜破坏,甘油三酯、肿胀液及细胞内液溢出形成乳化的脂肪。超声吸脂术通过超声波将脂肪乳化或震碎,加强了脂肪的吸出,术中出血少,可有效减轻术者的工作强度,在临床被广泛应用。超声吸脂减肥术常规应用肿胀麻醉技术,其肿胀液配置与负压吸脂减肥术基本相同。超声吸脂减肥术选择性高,只针对脂肪组织,不损伤血管神经。该法组织损伤轻,出血量少;吸脂过程只减少脂肪细胞中的液体部分(脂肪酸),而高密度的固体部分仍留在原来位置,使术后皮肤显得平坦光滑。超声吸脂术的并发症和最终美容效果可能与超声吸脂组织温度的升高有关,为此超声去脂器不断改进,发明了带鞘超声探头及体外超声辅助吸脂减肥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超声吸脂减肥术的不足。 此外超声波可以刺激皮肤回缩,使皮肤松弛的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超声波吸脂对单纯轻中度肥胖有一定的效果,具有风险低,操作简单,治疗安全,对操作者要求不高,患者治疗痛苦小,不影响工作生活等优点 ,但此方法见效慢,效率低为其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994年,美国整形外科医师Apfelberg首先报道了将光纤插入导管后在皮下组织进行操作的激光辅助吸脂术( Laser - Assisted Liposuction, LAL)研究,主要是通过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或 Q 开关激光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作用于局部脂肪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微血管,造成可逆的或不可逆的细胞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激光在气化溶解组织及凝固血管的同时还可以刺激局部胶原的形成与重塑,增加皮肤的弹性并使作用部位的皮肤收紧。激光溶脂可以在多血管部位和较大套管不能进行吸脂的部位进行操作;具有溶脂和紧肤的双重作用;出血少、损伤小、肿胀不明显、恢复时间短、患者的耐受性好等优点使得该技术在欧美国家被广泛使用。虽然激光溶脂辅助抽吸术有较好的美学效果和较少的并发症,但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 治疗规范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机器价格较贵,噪声大,手术操作不便等缺点,激光溶脂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吸脂术,只是用于小容积的脂肪团溶脂或者其他吸脂术后的微小调整。

电子吸脂由意大利经多年研究于1994 年发明并推出。这项技术的原理是高频电场吸脂机在两个电极之间产生一个高频电场,依靠这个高频电场使局部过多的脂肪组织团块破碎,液化成乳糜样并将其吸出,每治疗一小时约可吸出脂肪1.5公斤。它的临床特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多种强度,对不同韧度的脂肪及纤维组织选用不同程序进行处理,适用于全身各部分去脂。由于高频电场的局部热凝效应,电子吸脂出血较少,术后仅有血清肿皮下瘀血等并发症。高频电场吸脂机吸头为两种粗针孔,术后创腔无需置引流管,电极入口无需缝合而自愈。在治疗过程中可由计算机机控制,方便临床操作及术后记录,术后手术满意率较高。但该法亦存在不足,去脂速度较负压吸脂减肥法慢,同时吸出脂肪已破坏,不能用做脂肪移植。其机器和消耗性材料价格较贵,手柄及其连线粗放不利于长时间操作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振动吸脂技术是在1997年由欧洲整形医师最先采用,它由共振器发出一定频率的共振波,使脂肪细胞破碎而不损伤神经血管肌肉肌腱皮肤等组织,并且碎脂与吸脂同步进行,安全简捷。由于其吸头可往复快速地移动,类似于手术医生持吸头来回抽吸,降低了医师的劳动强度。在使用和谐共振吸脂减肥术时利用超低浓度灌注,将利多卡因的浓度降至 0.015% ~0.03%,提高了灌注速度与灌注量,可使脂肪组织间隙更大并压迫血管,吸管更容易自如地抽吸,故脂肪吸出更彻底、均匀,术后皮肤回缩程度更大,表面更光滑。该法有吸脂速度快,出血量少,吸脂量大,麻醉满意,安全性高,术后皮肤表面光滑平坦等优点。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与负压吸脂减肥术相似,可出现皮肤凹凸不平、两侧不对称、皮肤坏死、血肿皮下积液、切口延迟愈合、皮肤感觉迟钝等。术前悉心准备,用高频 B 超探测局部皮下脂肪厚度及分布并予标记,术中熟练的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水动力吸脂 (water jet-assisted liposuction ,WAL)减肥是继电子吸脂、负压吸脂、超声吸脂、共振吸脂、聚能震波吸脂之后,由德国品牌公司 Human Med 2000年开始研究,一直到2004年才完成的新型医学吸脂减肥仪器。其原理是利用 Body-jet水动力吸脂系统通过加压水流使浸润液在压力系统的作用下通过管道系统注入脂肪组织,采用螺旋式水刀有选择地分离脂肪细胞和分层溶解脂肪细胞。运用水动力吸脂和分层溶脂技术,喷射的流量和压力水平可以通过智能软件控制,使脂肪组织在尽可能破坏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松解。松解的脂肪可用独立运行的外套管负压系统吸出。同时进行脂肪的松解和吸出的吸脂方式既提高了操作的效率,又不会引起液体在体内的过多累积,有限的减轻对血管和神经造成的损伤,且吸出的脂肪破坏性小可用于颗粒脂肪移植,对比注射器吸脂具有治疗快速效果明显的优势。WAL 系统可同步回收 85%的肿胀液体,且肿胀液在体内停留时间极短,大大减少了药物风险 ,增加了一次吸脂手术的部位和面积总量。由于肿胀液注入量少,组织肿胀程度较轻,从而提升了吸脂手术的精确性,减少了术后吸脂部位不对称凹凸不平等现象的发生,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操作十分省力。相关研究表明 WAL 形成的水流可以选择性地分离脂肪组织,形成的脂肪颗粒细腻,移植成活率可达 80% 。

射频辅助脂肪抽吸术(radiofrequency-assisted liposuction)是利用射频在高频电场的作用下使机体中的分子和离子在平衡的位置剧烈振动,相互摩擦产生的热效应使机体的表层和深层组织均匀地受热而产生一系列的理化效应。热效应可导致脂肪酸分解及脂肪细胞的凋亡,甘油三酯从脂肪细胞中释放。甘油三酯在脂酶(LPL)的作用下容易裂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游离脂肪酸(脂溶性的)和血清蛋白结合后被运送到肝脏;同时水溶性的甘油可通过组织间液运送到肝脏,最终代谢排出体外。临床应用的研究表明,对中等吸脂量的患者行皮下射频脂肪抽吸术是安全有效的,优点为患者耐受好,恢复快,一般在6周左右均基本恢复。做为一种新的射频辅助吸脂技术,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及与传统吸脂技术比较的优势尚需更多的临床观察。

聚能震波脂肪抽吸术 (power assisted liposuction,PAL) 是利用机械动力辅助吸脂技术的新一代设备聚能震波吸脂机进行脂肪抽吸的新技术。聚能震波吸脂术的原理是: 手柄将压缩空气转化为吸脂针的旋转和往复运动的复合运动,这种运动可以有效地把脂肪从其附着部位脱离下来, 使吸除更加容易,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血管神经等非脂肪成分。聚能震波脂肪抽吸技术由于减轻了操作者在手柄部的耗力,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控制吸头的运动范围和层次,使得抽吸部位更加均匀和一致,减少了术后的凹凸不平。内窥镜下可以看到脂肪组织被彻底吸除,而结缔组织呈网状保持完好。聚能震波法脂肪抽吸具有操作省力,抽吸精确,深度控制简便,术后发生血肿和高低不平较少的优点,对一些需要精细雕塑体形的部位尤为适合。

注射溶脂( Lipodissolve) :注射溶脂是由中胚层疗法 (美塑疗法)发展而来的。注射溶脂是将药物注射于脂肪组织进行溶解脂肪。药物有扩血管药物、清洁二氧化碳气体、非甾体类抗炎药、酶类、营养素、抗生素和激素等,但常用的药物成分是磷脂酰胆碱(PC)及其乳化剂脱氧胆酸(DC)。 磷脂酰胆碱局部注射溶脂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定论磷脂酰胆碱很可能是双极分子,有亲水和亲脂双重性质,脂肪细胞被其乳化后又被组织酶水解。选择具有适应症的患者和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非常重要,对局部脂肪堆积容积在 100~ 500ml 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使用注射溶脂来进行治疗,注射溶脂也可以用于其他吸脂术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异常脂肪堆积的微调塑形。虽然注射溶脂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它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后对组织的远期作用仍缺乏了解,会发生诸如水疱 、皮肤破溃局部小血管增生以及塑形不平整等并发症,目前 FDA 还未给这种技术予认可。

 

Copyright © 1999-2014        医院在线
免责声明:邻医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